close

前言

A580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台單眼相機,陪我從大學,到出社會工作,到德國打工度假,上山下海走過十多個歐洲國家,雖然這台相機並沒有宣稱有多強大的防滴防塵功能,但颳風下雨也在外征戰了好久好久,沒有死機。

從2012年一直用到2016年都是正常,直到2016年中開始發生會自動關機的異狀,上網一查發現是A580的通病或算是設計缺陷吧,電源開關使用久了會發生接觸不良,導致相機會不定時的自動關機,送修報價要$3600,那時候A環早已是有事燒紙的年代根本沒價值了,於是就萌生了想乾脆不修理上全幅相機吧。但那時候E接環只有A7M2可以選擇,對於電池耐用度過低實在無法接受,又恰逢要去德國打工度假,乾脆還是把錢省下來吧,天知道出國會不會有什麼意外,另一方面我也是相信相機後面那顆腦袋比器材更重要,就這樣一直忍著竟然忍到A7RIV發表了,隨即我最想要的A7RIII大跳水,一整個就捏不住了。於是就迎來了這次的開箱&關箱文。

在購買FF之前其實也爬過非常多的文章,比較APS-C與FF之間的差異,例如A6500 VS A7M3等比較,但由於我本身持有的A580算是老骨董了,網路也查不到發表時間差這麼多的相機能力比較,因此打算自己寫一篇分享,讓跟我一樣持有老古董,煩惱要不要更新器材的你一些參考。基本上這比較非常不公平,A580的定位是APS-C的中階相機,而A7R3為FF旗艦機,因此不管操作感、選單豐富度都不在一個層級,但既然這樣更可以單純比較A7R3+24-105 F4G和A580+1680Za這兩組旅遊組合,在各種旅遊時會遇到的場景,實際拍照的畫質表現與差異,新機發售價格差異將近3倍的相機(A580約3萬,A7R3約10萬)到底會不會一路輾壓呢?,讓我們看下去。

篇幅長,提供快速連結


機身基本身家比較

機身 A7R3 A580
推出日期 2017/09 2010/08
有效像素 4020萬 1620萬
感光元件格式 35mm全片幅 APS-C
快門速度 1/8000~30秒及B快門 1/4000~30秒及B快門
重量(含電池) 657g 599g
機身尺寸 126.9 x 95.6 x 62.7mm 137 x 104 x 84 mm
 
鏡頭 24-105 F4 G 16-80Za
鏡頭濾鏡口徑 77mm 62mm
鏡頭重量 663g 445g
鏡頭尺寸 83.4 x 113.3 mm(直徑 x 長度) 72 x 83 mm (直徑 x 長度)
光圈葉片 9片 7片

上傳-2.jpg

這邊可以看到A580握把比A7R3更深,也因此握感更好

 

上傳-4.jpg

可以看到24-105明顯比16-80ZA大一管,77mm濾鏡也好貴阿...

上傳-1.jpg

兩者高度差不多,A580多了OVF五菱鏡因此軍艦部高了一點,都是3吋可上下翻轉LCD螢幕,還好我手小A7R3小指懸空感沒很嚴重

 

 

 

解像力比較,中央及邊角在各級光圈的畫質

使用腳架,關閉防手震功能,手動對焦,,ISO均設定為100,均無使用保護鏡,A580使用反光鏡預鎖功能,A7R3使用電子前簾快門減少晃動造成的影響。

廣角端等效24mm,小菜的16mm

中央和邊角畫質測試24mm.jpg

中央100%裁切
  A7R3+FE-24-105 F4 G A580+SAL-16-80 F3.5~F4.5 Zeiss
F3.5 NA

A580-16mm-F3.5-中央.jpg

F4

A7R3-24mm-F4-中央.jpg

A580-16mm-F4-中央.jpg

F5.6

A7R3-24mm-F5.6-中央.jpg

A580-16mm-F5.6-中央.jpg

F8

A7R3-24mm-F8-中央.jpg

A580-16mm-F8-中央.jpg

F11

A7R3-24mm-F11-中央.jpg

A580-16mm-F11-中央.jpg

F16

A7R3-24mm-F16-中央.jpg

A580-16mm-F16-中央.jpg
F22

A7R3-24mm-F22-中央.jpg

A580-16mm-F22-中央.jpg


邊緣100%裁切

  A7R3+FE-24-105 F4 G A580+SAL-16-80 F3.5~F4.5 Zeiss
F3.5 NA

A580-16mm-F3.5-邊緣.jpg

 

F4

A7R3-24mm-F4-邊緣.jpg

 

A580-16mm-F4-邊緣.jpg

 

F5.6

A7R3-24mm-F5.6-邊緣.jpg

 

A580-16mm-F5.6-邊緣.jpg

 

F8

A7R3-24mm-F8-邊緣.jpg

 

A580-16mm-F8-邊緣.jpg

 

F11

A7R3-24mm-F11-邊緣.jpg

 

A580-16mm-F11-邊緣.jpg

 

F16

A7R3-24mm-F16-邊緣.jpg

 

A580-16mm-F16-邊緣.jpg

F22

A7R3-24mm-F22-邊緣.jpg

A580-16mm-F22-邊緣.jpg

 

小菜16端(等效24mm) VS 24-105G 24端小結

  • 中央解析力
  1. A7R3+G鏡組合。F4一路銳利到F16(F4稍微軟一點點)都算可用光圈,F22明顯偏軟但字體都可清楚辨識,算是可用。
  2. A580+小菜組合。最銳利的光圈從F4到F8(F3.5稍微軟一點點可用),過了F11之後開始衰退,F16可以看到"廳"字已經糊在一起勉強可用,F22避免使用
  • 邊緣解析力
  1. A7R3+G鏡組合。F4偏軟,F5.6開始變好,F8開始最銳利到F16,F22和F4畫質接近偏軟但可用
  2. A580+小菜組合。F3.5~F5.6幾乎都過軟,F8最銳利,F11稍微降低銳度但優於F3.5~F5.6,F16~F22過軟

小廣角端等效50mm,小菜的35mm(等效52mm),35端小菜起始光圈為F4.5,和F4放同一格

中央和邊角畫質測試50mm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央100%裁切

  A7R3+FE-24-105 F4 G A580+SAL-16-80 F3.5~F4.5 Zeiss
F4

A7R3-50mm-F4-中央.jpg

A580-35mm-F4.5-中央.jpg

 

F5.6

A7R3-50mm-F5.6-中央.jpg

A580-35mm-F5.6-中央.jpg

F8

A7R3-50mm-F8-中央.jpg

A580-35mm-F8-中央.jpg

F11

A7R3-50mm-F11-中央.jpg

A580-35mm-F11-中央.jpg

F16

A7R3-50mm-F16-中央.jpg

A580-35mm-F16-中央.jpg

F22

A7R3-50mm-F22-中央.jpg

A580-35mm-F22-中央.jpg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邊緣100%裁切

  A7R3+FE-24-105 F4 G A580+SAL-16-80 F3.5~F4.5 Zeiss
F4

A7R3-50mm-F4-邊緣.jpg

A580-35mm-F4.5-邊緣.jpg

F5.6

A7R3-50mm-F5.6-邊緣.jpg

A580-35mm-F5.6-邊緣.jpg

 

F8

A7R3-50mm-F8-邊緣.jpg

A580-35mm-F8-邊緣.jpg

F11

A7R3-50mm-F11-邊緣.jpg

A580-35mm-F11-邊緣.jpg

F16

A7R3-50mm-F16-邊緣.jpg

A580-35mm-F16-邊緣.jpg

F22

A7R3-50mm-F22-邊緣.jpg

A580-35mm-F22-邊緣.jpg

小菜35端(等效52mm) VS 24-105G 50端小結

  • 中央解析力
  1. A7R3+G鏡組合。從F4~F11都很銳利差異不明顯,F16開始變軟,F22變更軟,但看起都都仍可用
  2. A580+小菜組合。F4.5~F8都蠻銳利,F11開始轉軟但仍算銳利,F16偏軟,F22過軟不建議使用
  • 邊緣解析力
  1. A7R3+G鏡組合。和中央差不多的光圈分布,F4~F16都算可用光圈,僅F22偏軟
  2. A580+小菜組合。F4.5偏軟,可用光圈F5.6~F11(最佳F8),F16開始轉軟,F22過軟

小廣角端等效105mm,小菜的80mm(等效120mm),80端小菜起始光圈為F4.5,和F4放同一格

中央和邊角畫質測試105mm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中央100%裁切

  A7R3+FE-24-105 F4 G A580+SAL-16-80 F3.5~F4.5 Zeiss
F4

A7R3-105mm-F4-中央.jpg

A580-80mm-F4.5-中央.jpg

F5.6

A7R3-105mm-F5.6-中央.jpg

A580-80mm-F5.6-中央.jpg

F8

A7R3-105mm-F8-中央.jpg

A580-80mm-F8-中央.jpg

F11

A7R3-105mm-F11-中央.jpg

A580-80mm-F11-中央.jpg

F16

A7R3-105mm-F16-中央.jpg

A580-80mm-F16-中央.jpg

F22

A7R3-105mm-F22-中央.jpg

A580-80mm-F22-中央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邊緣100%裁切

  A7R3+FE-24-105 F4 G A580+SAL-16-80 F3.5~F4.5 Zeiss
F4

A7R3-105mm-F4-邊緣.jpg

A580-80mm-F4.5-邊緣.jpg

F5.6

A7R3-105mm-F5.6-邊緣.jpg

A580-80mm-F5.6-邊緣.jpg

F8

A7R3-105mm-F8-邊緣.jpg

A580-80mm-F8-邊緣.jpg

F11

A7R3-105mm-F11-邊緣.jpg

A580-80mm-F11-邊緣.jpg

F16

A7R3-105mm-F16-邊緣.jpg

A580-80mm-F16-邊緣.jpg

F22

A7R3-105mm-F22-邊緣.jpg

A580-80mm-F22-邊緣.jpg

小菜80端(等效120mm) VS 24-105G 105端小結

  • 中央解析力
  1. A7R3+G鏡組合。F4~F8都很銳利,F11~F16稍微軟一點但仍銳利,F22偏軟但可用
  2. A580+小菜組合。F5.6~F11都很銳利,F4.5和F16相當程度偏軟,F22稍微下降但可用
  • 邊緣解析力
  1. A7R3+G鏡組合。F4~F5.6和F11~F16畫質相當稍微偏軟,F8最銳利,F22偏過軟
  2. A580+小菜組合,F8~F16可用(F8最銳利),F4.5~F5.6及F22都過軟

相機組合解析力結論

A7R3+24-105G組合,從廣角到望遠端基本上F4開始就是可用光圈,最佳光圈分布在F8~F11,F16仍算可用光圈,算是十分可圈可點的鏡頭。

A580+16-80Za組合,各焦段最佳光圈大概為F5.6~F8,中央解析不淑,邊緣解析力普通需靠縮光圈改善邊角畫質。

目前官網24-105G售價$41,980對比16-80Za $32,880$32,880,依照解析力來評比,小菜的價格實在有點貴,由於手邊沒有A轉E的轉接環,就沒有試兩顆鏡頭在A7R3的表現了。

解析原圖打包


 

 

 

後製寬容度測試

寬容度影響風景攝影甚鉅,旅遊時也會常常遇到逆光,歐洲教堂內眼睛看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卻難以用相機記錄,由於教堂內普遍沒有照明僅靠著窗光,再加上一般來說是不可能在教堂使用腳架+範圍曝光來製造HDR照片的,也因此寬容度的好壞間接影響了照片的品質。下面就來實際比較RAW檔後製寬容度差異,A7R3使用壓縮RAW,刻意欠曝-0.7~-1.0EV,主要看高光及陰影處拉回後能保留多少細節及有多少雜色。

後製參數完˙全套用,差異只有鏡頭校正檔

首先第一張室內光差,主要看玻璃外場景還原度及室內暗部還原度

A580-室內RAW直出.jpg

A580-16端-F4   1/50s    ISO800

A580-室內RAW修.jpg

A7R3-16端-F4   1/50s    ISO800

A7R3-室內RAW修.jpg

兩台相機除先天的ISO及解析力差異外,顏色還原度都還不錯,暗部也沒有看到明顯雜色

第二張逆光的樹林,這場景在拍楓葉、櫻花等場景都可能會碰到,觀察大逆光拉回後的畫質差異

A580-樹葉RAW直出.jpg

A580-16端-F8   1/250s  ISO100

A580-樹葉RAW修.jpg

A7R3-24端-F8   1/250s  ISO100

A7R3-樹葉RAW修.jpg

兩張照片角度稍微不一樣,暴力拉亮暗部後,A580葉子邊緣暈光較明顯外(鏡頭造成?!),顏色部分還原的也不錯,但從縮圖就可明顯看出畫質差異

第三張 樹叢道路,極致光差並刻意-1ev拍攝,觀察走道暗部拉回的狀態

A7R3-道路RAW直出.jpg

A580-16端-F5.6   1/500s   ISO100

A580-道路RAW修.jpg

A7R3-24端-F5.6   1/500s   ISO100

A7R3-道路RAW修.jpg

這邊可以看到A580在走道底部出現紫紅色的雜色,A7R3則無

  A7R3+FE-24-105 F4 G A580+SAL-16-80 F3.5~F4.5 Zeiss
F4

A7R3-道路RAW修 - 裁切.jpg

A580-道路RAW修 - 裁切.jpg

第四張 考驗天空及房子暗處拉回的顏色,刻意欠曝,後製也刻意拉到很HDR的樣子

A580-屋子RAW直出.jpg

A580

A580-屋子RAW修.jpg

A7R3

A7R3-屋子RAW修.jpg

和上一張相同在暗部A580同樣出現紫紅色雜色,除此之外樹葉和藍天的顏色都還蠻正常的

後製寬容度總結

一般逆光場景在不過度後製的情況下都還可以,但A580+16-80容易在亮光處有光暈影響畫質,過暗的部分硬要回拉就會產生紫紅色的色斑,A7R3則是表現非常優異後製寬容度真的很高,但是說真的這後製寬容度的差異其實比我自己想像的還要小

後製寬容度原圖下載


 

 

 

各級ISO表現

升級全片幅相機我想最最最有感的應該就是這部份了,馬上來看看差異吧

ISO A7R3+FE-24-105 F4 G A580+SAL-16-80 F3.5~F4.5 Zeiss
100

A7R3-ISO100.jpg

A580-ISO100.jpg

 

400

A7R3-ISO400.jpg

 

A580-ISO400.jpg

 

800

A7R3-ISO800.jpg

 

A580-ISO800.jpg

 

1600

A7R3-ISO1600.jpg

 

A580-ISO1600.jpg

 

3200

A7R3-ISO3200.jpg

 

A580-ISO3200.jpg

 

6400

A7R3-ISO6400.jpg

 

A580-ISO6400.jpg

12800

A7R3-ISO12800.jpg

A580-ISO12800.jpg

25600

A7R3-ISO25600.jpg

NA

各級ISO原圖打包下載

A580從ISO1600開始噪點增加,3200還是保持不錯的細節,但到星空常用ISO6400時噪點就明顯暴增,12800基本上不可用噪點過多且很多雜色

A7R3挾帶著高畫素優勢,從ISO100~6400都保持著很好的細節,ISO12800和A580的ISO3200有著差不多的噪點表現

A580作為末代OVF機種,當初ISO也是號稱有很好的表現,但在A7R3面前被完整輾壓,差距約兩個ISO級距,這部分真的是FF相機的優勢,ISO隨便開個6400都輕鬆拍,特別是旅遊時 無腳架又想拍些夜景,高ISO優勢一覽無遺。


 

 

散景比較

嚴格說起來這兩支鏡頭都不是人像鏡頭,但旅遊鏡總是有要拍人的時候,不然財政部長會否決掉鏡頭的預算案

A580+1680ZA 16端F3.5

A580-16mm-F3.5 散景.jpg

A7R3+24105G 24端F4

A7R3-24mm-F4 散景.jpg

A580+1680ZA 80端F4.5

A580-80mm-F4.5 散景.jpg

A7R3+24105G 105端F4

A7R3-105mm-F4 散景.jpg

廣角部分可以看出FF的淺(錢)景(井)深優勢,背景虛化的教A580明顯,廣角帶人像也是可以的。長焦虛化效果差不多,但7片/9片差異一目了然,24105G虛化光圈較園,而1680ZA可以看出多邊形光圈,虛化的也比較不奶油。這部分A7R3組合佔盡優勢表現明顯較優秀。


 

 

 

24-105 F4G星芒簡單測試

簡單測試一下F5.6~F22的星芒,18隻腳從光圈F5.6就有,F11開始就很明顯,這星芒我個人覺得蠻好看的,鬼影的部份F16蠻明顯的,要小心面對強光的角度

F5.6

FE24-105F4G-F5.6星芒.jpg

F8

FE24-105F4G-F8星芒.jpg

F11

FE24-105F4G-F11星芒.jpg

F16

FE24-105F4G-F16星芒.jpg

F22

FE24-105F4G-F22星芒.jpg


 

 

 

JPEG直出比較

有些人是不修圖派的,相機買來就是完全靠相機直出,雖然會買SONY還不後製的人應該很少吧!?直出應該是富士的天下吧XD

A580 F5.6 1/50s ISO100

A580 JEPG直出1.jpg

A7R3 F5.6 1/50s ISO100

A7R3 JEPG直出1.jpg

A580 F4 1/60s ISO100

A580 JEPG直出2.jpg

A7R3 F4 1/30s ISO125

A7R3 JEPG直出2.jpg

A580 F5.6 1/60s ISO100

A580 JEPG直出3.jpg

A7R3 F5.6 1/50s ISO125

A7R3 JEPG直出3.jpg

JPEG直出測試是讓我最訝異的,單純以縮圖來盲測的話,差異真的不明顯,細緻一點點,但還是放大看細節才可以看出明顯差異,另外就是A7R3的平均測光模式都比A580還要亮約0.3~0.7ev不等,依照照片來看A7R3的平均測光比起A580更平均,暗部可以看到更多細節,A580在暗部則是偏黑,應該可以算是A7R3平均的比較準確吧。

JPEG直出原圖下載


 

 

 

最後總結

在這不公平的對決中,A7R3理所當然的拿到了全面的勝利,但A580即使是10年前的機器表現仍然不俗,除了先天畫素較低細節較少及鏡頭解析力普通之外,作為一機一鏡的旅遊鏡還是能有不錯的表現,特別是如果你大部分都是分享在FB/IG等社群上時,經過縮圖後兩者的差異就更小了,但若你跟我一樣是100%魔人,A7R3的超高解析力真的超級爽快的,裁切無壓力。另外A7R3在風景攝影上也有絕對的優勢,面對需要亮暗過渡、暗部拉回、細節展現的風景攝影來說,A7R3表現真的很棒的一台相機,電池部分也真的很夠用,去克羅埃西亞一整天下來拍照+錄影一顆電池可以搞定,還好沒忍不住買了二代。

最後放張用A580拍的照片紀念他光榮退休了,A580除了反光鏡震動過大之外,真的是很棒的相機,從2012到現在7年可以光榮退休了,接下來的日子由A7R3接棒,希望可以再戰10年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鵝鵝哞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