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購買這台新電腦主因是我的MBPR 13 2013late已經邁入老年期了,想當初剛開始使用的飛速到五年後的今天已經不敷使用,LR剪輯還算順暢,但是Pr影片剪輯1080p就很吃力了。

基於上述原因就有了今天的R5 2600X剪輯機的開箱,買電腦當然要先爬批踢踢電蝦版,距離上次組電腦已經是8年前的事情了,辛苦的爬了半個月搞懂各晶片組差異以及看了一堆測試影片之後,決訂購入AMD Ryzen2的R5 2600X(因為懶惰也不會超頻,買原廠超好的...)。主機板的選擇從B350/X370/X470以及本來打算等的B450(時至今日B450還沒開賣...),人家說來電蝦就是要買新的!!最後還是決定買Asrock X470 Master SLI(BT+WiFi),買這張原因很簡單就是...便宜,看看板上小石頭好像也沒什麼災情就選了,記憶體是聽說AMD吃高頻記憶體就買了金士頓的HyperX Predator 3000(8G*2),電源供應器選版上蠻多推的Antec NE550G(550W)金牌/半模,SSD一樣挑最多人推的美光MX500 500G,機殼則是因為想要多一點3.5硬碟槽而選Antec P110靜音版,在靜音和側透間其實猶豫了很久,因為已經決定買ASUS的XG32VQ這款螢幕,本來想說那乾脆信仰充值改買ASUS X470-F主板+光害記憶體全套同步,後來還是屈就於荷包君了...,不過基本上也沒有後悔就是XDDD現在反而慶幸當初沒買光害機。

菜單:

CPU: R5 2600X

CPU散熱器:快睿H5通用版

MB主機板:Asrock X470 Master SLI

顯示卡:ASUS RX560 O2G

SSD固態硬碟:美光MX500

HDD硬碟:Hitachi 2TB*2

RAM記憶體:金士頓HyperX Predator 3000(8G*2)

風扇:愛耐美 高壓旋風12cm*2

因為顯示卡/快睿H5都收二手就沒拍照了XD

IMG_8386.JPG

Antec P110機殼有兩大好處,一個是整線空間蠻大的,另一個就是有顯卡支架防止長卡彎曲,下面的硬碟架最多支援4顆3.5吋硬碟,不過...並不是輕鬆直上...。

右邊的硬碟架在都不拆任何東西的情況只能裝一顆,因為上面那顆裝了電源線會卡到銀色的藏線遮板,所以...要拆掉遮板右邊的硬碟架才能裝兩顆硬碟

另外還有就是記憶體要插在A2B2插槽,如下面照片,剛買來的時候我插在A1B1結果記憶體只能超頻到2666...害我以為我人品這麼差,爬了許多文才知道原來A2B2才支援比較高的時脈,更換插槽之後XMP輕鬆上3060

IMG_8388.jpg

左邊靠近機殼尾部的硬碟架雖然有開孔走線,但是下面就是Power,如果你要裝硬碟就必須先把電源線和SATA線預先穿過之後再鎖上Power,如下圖

IMG_8373.JPG

再來如果你是ATX板下面可以藏線的空間非常有限...,但還是可以裝啦XDDD

IMG_8383.JPG

原廠風扇在H5還沒來之前先上,平均待機溫度在58度左右...(房間溫度31度)燒機可破95度....

IMG_8389.jpg

等待許久的H5來了之後馬上換上,AM4底座現在都附在盒中了不需要再寄信給快睿索取了!!

IMG_8394.jpg

H5真的好大顆...第一次裝塔散,如果你的機殼在CPU背面是沒有開洞,記得一定要先把塔散裝好才鎖上機殼!!!!

塔散底板鎖緊之後會稍微鬆鬆的是正常的,把塔散放上去之後(當然要先塗散熱膏),一手從背面把底板往上推一手鎖螺絲(我這張主板有強化背板所以是推著背板),兩顆螺絲鎖緊之後把風扇電源插上就可以了

IMG_8395.jpg

16.5cm高度剛好一拜一拜,機殼建議也是16.5cm

IMG_8397.jpg

H5散熱器在待機大約48度(環境溫度31度),比起原廠散降了10度

H5待機.JPG

燒機的部分使用AIDA64,如果只勾選CPU壓力測試,溫度在67~70左右

H5燒機.JPG

如果壓力測試全部勾選,除了GPU和硬碟,大概在80~86度之間,其實不知道上下差異在哪....

H5燒.JPG

非專業玩家,所以就下個簡單軟體簡單跑跑分測試一下

 

 

 

SSD和HDD效能有顯著差異XDD

10.JPG

記憶體超頻到3060之後讀寫狀況,時序16-17-17-36好像蠻鬆的!?

12.JPG

再來就是據說記憶體頻率對Ryzen CPU的表現影響蠻大的,所以我自己測試記憶體頻率2666和3060

單核467(頻率3000)和471(頻率2666)

多核3603(頻率3000)和3625(頻率2666),看起來CPU分數沒差異

不知道是我測試方式有問題或是非APU影響就不大!?(看批踢踢板上測R5 2400G記憶體頻率影響效能蠻多的)

記憶體的延遲和讀寫當然就還是有明顯差異

11.JPG

13.JPG

除了跑分之外,最重要是實際測試影片剪輯,平常都是拍1080p,不過這次是測試所以就拍4K影片來做測試!!

 

影片全部都是SONY FDR-X3000拍攝4K 30FPS 流量選最高100M

影片原始檔/Pr主程式/Win 10都全部放在SSD,輸出位置也是SSD

軟體為Premiere Pro CC 2018

輸出選項為H.264 For Youtube 4K.  MP4檔

影片總長度3分10秒,皆為5~10秒片段組成,無調色只有使用字幕和轉場及音樂,影像和音樂皆為單軌

即時預覽畫質"完整"可以順暢撥放,如果有加入轉場特效則區間演算後可順暢撥放,如果是滑鼠滑動則是卡頓的狀況,實際狀況如下面影片

輸出時只開啟Pr其他全關,12個框框全都滿速,但轉檔過程會往下掉又再回100%(不會重頭到尾都是99%.100%)

15.JPG

14.JPG

這邊也是測試記憶體頻率3000和2666的差異,同樣檔案轉檔時間

8分27秒(頻率3060)和8分41秒(頻率2666),看起來似乎差了14秒,但是我又使用同樣頻率3060的狀態再跑一次,結果變成8分32秒是比頻率2666快了9秒,但是也比原先慢了5秒,也就是說...如果誤差是5秒那有可能變成8分32秒與8分36秒(頻率2666 扣掉5秒)的差距,阿不就等於沒差?!

總之這是實際測試的結果,就算真的因為超頻而快上14秒的輸出時間,對我這種業餘來說應該是很無感的XD,只要剪輯的即時預覽能夠順暢就已經大快人心了!!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鵝鵝哞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